全站搜索
文明校园创建
 
当前位置
新闻搜索
 
 
文章正文
在海棠花盛开的时候 | 大同一中云之声电子期刊
Published:2022-04-25 14:32:51    Text Size:【BIG】【MEDIUM】【SMALL

在海棠花盛开的时候 | 大同一中云之声电子期刊

谷雨时节,大同一中博一楼前的海棠花竞相开放。

 

相较于杏花和丁香,海棠花在这座城市并不多见,“海棠怒放”也慢慢成为最受一中师生喜爱的景观之一。

 

海棠花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它让人联想到温暖,让人联想到青春。它是春天最后的挥手,也在预示着下一个火热季节的到来……

 

今天,让我们跟着青春的声音,去听听那些春天里的故事。

 

中国故事

 

守望春天的美好记忆

 

——中国青年志愿者

 

季羡林《海棠花》

 

美文选读

 

  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得有一个晚上同几个同伴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b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此外,就是同一个老朋友在大毒日头下面跑过许多条窄窄的灰土街道到崇效寺去看过一次牡丹;又因为去得太晚了,只看到满地残英。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天气陡然暖了起来,已经是夏天了。

 

  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结在海棠树下檐边中间的蜘蛛网,借了星星的微光,把影子投在天幕上。一切都是这样静。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立刻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

 

  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看花苦为译秦名”,我也就不译了。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在这捶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 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她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填满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然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 成一团。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

 

海棠花是散文家季羡林的美好记忆。在古老的中国历史上,在那些海棠花盛开的季节里,诗人们如何抒发他们的情感?

 

那些春天里的诗人

 

历史纪实

 

春风下,一群诗人在饮酒作诗。

 

  春夜,安陆白兆山桃花岩下,一帮酒鬼兄弟。石桌上的大菜还没怎么动,众人已按晋代石崇金谷园宴客的规则,行起了酒令。

 

  “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众人依次即兴作诗,诗成者由侍人提笔将诗录于纸上,不成者罚酒三斗。几轮下来,一张长卷已经写满,由一人交与兄长李白过目。画中的他卷袖露臂,因酒热扯乱了白色领口,显然也是饮了不少。

 

  杜甫说“白也诗无敌”,想来本不应有诗作不成的可能。然而或许是把惩罚当做了奖赏,李白竟也连连卡壳。“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在那篇为当夜所辑诗文作的序里,他也暗示了这点。

 

  从弟们都像晋代以早慧著名的谢惠连,自己却为比不上谢惠连的族兄谢康乐而感到惭愧。这必是依令“罚”了不少。不过这些场面话也不必尽信。至少相比对面烂醉如泥的那位,李白还只能算微醺。他的这位从弟左手抓住石案才勉强稳住 不住前倾的便便大腹。尽管如此,右手依然豪气干云得举起酒杯,一饮而尽。不善饮的从弟没有身旁痛饮者的爽快,扭过身企图从道酒侍童的手下得到“减刑”。而另一旁的粉袍男子正借着这个间隙踩靠座椅凝思,捋须间似乎已有所得。

 

  夜色已深,红烛照影,三月的桃花娇妍更胜白日,酒令也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园外板桥处,红衣客姗姗来迟。但这并不要紧,还剩下大把时光供他“秉烛夜游”。春风桃花,幽人美酒。李白隐居安陆最美好的记忆,大抵用这八个字就可概括。

 

  他写下《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写下“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写下“春风与醉客,今日乃相宜”……

 

  安陆当然不是没有夏秋冬的,醉客也绝不只会在春天饮酒。之所以“今日乃相宜”,是因为醉客觉得唯有等来春风,等来山花烂漫,流莺婉转,才不至辜负友人从山下沽来的美酒。更重要的是,他也“狂妄地”以为,若是没有自己这样的醉客,“阳春烟景”“大块文章”都便作废,春风拂过也徒然。

 

  第一次来到白兆山时的李白27岁。在那里,他娶得娇妻,儿女双全,醒了饮酒,醉便作诗。即使要出远门寻求仕进,也总要等到春天结束,然后在暮冬归来。

 

  如果十年后的李白没有离开白兆山?那他注定没有机会写出《蜀道难》《将进酒》,无法成为被永世铭记的诗仙。或许,不过会是世间无数酒鬼醉客中的一个,名随身没,诗同草腐。      有时候,希望他是后者。

 

 

春天,象征着温暖与美好。一年不只有一个季节,人不会永远处在春日中。在那些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是谁向我们伸出援手,是谁给予我们春天般的温暖?

 

守望春天的美好记忆 ——体育盛会上的中国青年志愿者

 

中国故事

 

  无论是冬奥会,还是冬残奥会,都跃动着中国青年志愿者的身影。

 

  这样的画面,屡屡触动人心。比如在开幕式上,最早进入观众视野的是赛道边上“蓝色”的志愿者;尾声,盲人火炬手摸索着寻找主火炬台时,是一只“蓝色的手”从一旁伸出,给予帮助,最终合力完成了主火炬的点燃。

 

  此前,一条由100多名冬奥志愿者用手机合拍的纪录片《手机里的冬奥志愿者》引发关注,人们由衷地为这群“幕后英雄”点赞。

 

  除了观众,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曾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致辞感谢“给了我们宾至如归的感受”的全体志愿者;收到“福”字礼物的加拿大记者高兴地请中国志愿者帮自己用中文发推特祝全世界新年快乐;得到过志愿者引导和协助的媒体工作者一次次对这群年轻人发出称赞。

 

  此外,为了服务好残奥健儿,志愿者们通过设置轮椅专用流线、专门的“助行员”等方式为冬奥会温暖续航。

 

  成长于00后”世代的这群年轻人因“有志”而“甘愿”,成为冬奥会上一片片温暖的雪花,谱写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青春记忆。冬奥会的志愿工作是辛苦的,那些清晨出、凌晨归的日日夜夜,那一颗颗零下十度的气温里还冒着热气的汗珠。都在见证年轻人们的毅力和能力;志愿工作也是温暖的,因为冬奥,志愿者们成为彼此的家人,一起剁馅、包饺子,分享特殊的“蓝色新年”,一起在回程的夜车上齐唱“我的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朴素而真挚地抒发家国情怀。以志愿服务的方式成为冬奥的一份子,将会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

 

  “蓝色风景线”点缀的不仅是他们的人生,更是当代中国的形象。冬奥会是一个人类在冰天雪地间绽放活力与能量的国际大舞台,年轻的志愿者们用蓬勃向上的青春面貌去消融差异与隔阂,诠释友好和无私,用朝气满满的志愿行动同激情四射的体育运动和鸣共响。

 

  冬奥因他们而多了一份轻松快乐,他们热情地介绍、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分享中给跨越国别的友谊打开一扇新的窗口。全世界都能看到,中国有一群可爱更可信的年轻人已经成长起来,爱笑的他们开放又包容,乐于助人更勇于担当。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是鲁迅先生对中国青年的期待。这样的期许,正在当下成为现实!富于活力、充满大爱,中国的青年志愿者们,热情、耐心、友善、向全世界讲述着中国篇章,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故事!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8-2021 大同一中文明校园网

晋ICP备17004866号